R (3).jpg

又見面囉!我們是巴黎可麗餅和挪威燻鮭魚!

今次想來和大家聊的電影是影史上的經典之作——《M就是兇手》。這部1931年的老片應該許多人都挺陌生,但是該電影的確是被許多影評人肯定的偉大作品,IMDB評分同樣名列前百,本片導演甚至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。

——《M就是兇手》的導演是誰?

嗯,在正式開始解析電影前,我也想先跟各位稍微介紹這位你不可不知的導演,弗里茲.朗。

cGcq5CO2QGN0IDOwYGN0gDNxEjMkZGOhFWO4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.jpg

弗里茲.朗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熟,不過說到《大都會》你或多或少就聽過了吧!《大都會》可以說是整個默片年代中最重要的科幻電影。

下載 (6).jpg

它講述未來人類被劃分成兩個階級,上流人士居住在豪華絢麗的頂層社會;勞工階級的人則住在底層,每天與機器為伍,無視勞力日以繼夜工作。前衛創新的故事背景以及格外具有美感的布景,連身處現代的我依然對這樣的劇本深感懾服。(儘管當年現實社會更多的人是像《摩登時代》描述的那樣因經濟蕭條,失業率居高不下)

從眾多資料跟評論來看,弗里茲的性格似乎充滿著陰暗而差強人意,這點也可以從他的作品多半都是有著怪誕、孤獨、扭曲的特點體現,並且在參軍十多次負傷,年輕時期也崇拜以死亡為象徵的畫家。

1920年代,弗里茲的一系列犯罪題材作品開啟了全新的電影風貌,之中包含表現主義的代表作《疲倦的死神》與《賭徒馬布斯》。1930年,弗里茲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,這部電影幾乎被認為是弗里茲最好的傑作——沒錯,就是今天的主題——《M就是兇手》。

 


電影資訊
片名:M就是兇手
導演:弗里茲.朗
監製:Seymour Nebenzal
編劇:弗里茲.朗
蒂婭.馮.哈伯
Paul Falkenberg
Adolf Jansen
Karl Vash
原著:《A newspaper article》 by Egon Jacobson
主演:彼得.羅
奧托.維爾尼克
西奧多盧斯
古斯塔法格.林德根斯
配樂:艾德華.格里格
 

劇情

影片開始。一群孩子一邊玩耍,口中一邊吟唱著歌詞詭異的兒歌,走過的洗衣婦人忍不住出言喝止,雖然她一走,孩子們又繼續唱了起來。洗衣婦人將衣物交給公寓中的住客,向她抱怨樓下孩子的行為,住客卻說就任由他們吧,至少他們還可以唱。

原來此時的德國,使大眾人心惶惶的兒童連環殺人正逍遙法外。

放學時間,小女孩拍著皮球來到一面貼著懸賞連環殺人犯的公告的牆前,這時有個戴著帽子男人的影子走到她身邊,詢問起她的名字,女孩告訴他,她叫做愛爾賽.貝克曼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057.png

男人吹著口哨,買了個氣球給愛爾賽。小孩子就是這麼天真簡單討好,年幼的愛爾賽拉著氣球便跟著這個男人離去。

另一方面,貝克曼的母親在家裡怎麼也等不到女兒回家,心急如焚。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她打開窗戶對著外面又喊了幾下女兒子的名字。

殊不知,同一時間,在一處偏僻的荒野,小女孩的皮球滾了出來,剛才手裡的氣球被電線纏住,後又被風吹上天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438.png

然而,不只小女孩子的身影,連聲音也都消失。很顯然,她成了連環殺手又一得逞的目標。

貝克曼的事件很快曝光,連環殺手接連得手令小鎮頓時心神不定,人們互相猜忌、互相指責……唯一樂在其中的只有兇手,他在屋內寫了一封給報社的信,大意是自己不會停手,而他嘴裡依然哼著口哨。

警方這邊,迫於輿論以及政府方面施加的壓力,他們加大力度展開調查。為此,由黑幫經營的地下場所也都一一遭警方掃蕩,生意大受影響,於是黑幫開會討論,決定私下展開追捕兇手的行動。為了不要打草驚蛇,他們聯合鎮上的小販和乞丐,劃定各自監管的區域。

警方也沒閒著,他們從精神療養機構的出院名單逐一排查。其中一名出院者叫貝克特。警員喬裝成稅務員到貝克特的住所,結果和貝克特擦肩而過,他在貝克特家裡進行搜查,雖說發現了與犯案現場一樣的菸的品牌、不過寫信用的紅鉛筆和木桌並不符合條件。經過思考,探長靈機一動——犯人不一定是在書桌上寫信。他們重回貝克特的住所,果真在窗前的木台上有所發現。

貝克特被鎖定為重大嫌疑犯。

還在外頭閒晃的貝克特不曉得黑白兩道的進展。他停在櫥窗前,透過玻璃看見一名女童,霎時,貝克特的表情出現了變化,好像在壓抑著什麼,然後當女童走出,他看向她,嘴裡竟然哼出那熟悉的口哨旋律。

可以確定,連環凶殺案的犯人就是貝克特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357.png

貝克特跟緊那名他看上的女童,不料女童的母親來和她匯合。犯案無果的貝克特情緒失落,在酒店裡小酌兩杯便又哼著口哨歡快地離去。口哨聲吸引了販賣氣球的盲眼老人注意,老人正是貝克曼失蹤時賣氣球給她的商販,貝克特的口哨讓他將當天的事聯想在一塊,隨即招來一名年輕人,要他尾隨貝克特。

年輕人跟了過去,發現貝克特身旁還有一名女孩,那一定是他的下一個目標。兩人從糖果店內走出,年輕人就躲在一旁跟監,只見貝克特從口袋裡掏出一把刀,原以為他要下毒手,沒想到他只是要削蘋果給女孩,年輕人正才暫時鬆口氣。

隨後他機靈地用粉筆在手上寫下一個字母M,佯裝成路人,隨意找個理由在貝克特身上拍打。受到驚嚇的貝克特就像作賊心虛,思緒雜亂,絲毫未留意到自己肩膀已經被人留下一個醒目的印記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2415.png

接獲通報的黑幫鎖定兇手,命令繼續跟監,期間跟蹤的人員不斷替換,貝克特完全沒有察覺,直到女孩向他提醒他的外套很髒,他才注意到自己儼然成了目標(Mark)。

不知所措的貝克特開始在街上逃竄,情急之下躲進一間辦公大樓中。其實他不曉得這樣反而使他成了甕中之鱉。

當公司人員全部下班,警衛將辦公大樓每一處都上了鎖,貝克特只得藏身在倉庫。

黑幫派了大量人員前來圍捕,先後以槍要脅警衛開門,又制伏了兩名巡警。在一番折騰後,寡還是不敵眾,貝克特終究還是被黑幫逮到。可是他們臨走前,被制伏的警衛找到機會按下警鈴,慌忙之際,幫派分子加緊腳步帶著貝克特撤離,卻忘了還在地下室銀行的同夥,使得他們被警方捕獲。

黑幫分子將貝克特帶往他們的巢穴,儘管貝克特歇斯底里的抓狂大叫,話語間彷彿自己才是受害者,等待他的依舊是眾人私刑審判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153.png

由黑幫為首的法庭正式開庭,即便是民眾組成,貝克特還是獲得一名辯護律師,事實上,現場還有諸多法律專家。面對多項鐵證,貝克特根本無法狡辯。當他們因為要判他死刑,貝克特指責眾人是冷血殺手時,引來現場一陣冷嘲熱諷;當他要求要他們把他送到警察那兒,笑聲逐漸放大;當他說要接受法律制裁,眾人的笑聲與眼光更像是在看一場脫口秀表演。

終於,貝克特的情緒崩潰,坦言自己對犯罪無從抑制,為了滿足變態心理而犯罪。辯護律師藉由這個供詞,提議要將貝克特交給警方,他認為這是病態造成,不該判刑而是需要進醫院治療。

提案被多數人否決,現場因而亂成一團。眾人聚集想要動私刑。

最後一刻,警方破門而入。

影片的最後,貝克特接受法律的審判。

旁聽席上坐著的是受害人的母親。其中貝克曼的母親說道:「這也無法讓孩子們回來。我們要看好孩子……」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209.png

 


 

 

為什麼《M就是兇手》會成為影史重要資產?關於這點,在看完劇情後也許有人一頭霧水,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與各為解析這部電影的原因。

如今科技的進步與時代演變下,人們對於電影的追求自然更加速食化,更多時候我們想要的是感官上的刺激,這往往令我們忽略了電影的本質。並不是說商業娛樂不好,我自己本身也對「超級英雄不算是電影」這一言論持反對意見,而是每部電影背後要傳達的理念,還有跨越時代格局的創作,都是我們在欣賞一部作品也能一起去考量的——這也解釋為何平舖直述的《M就是兇手》會成為膾炙人口的電影經典。

上面說過,《M就是兇手》是導演弗里茲.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。

1930年,有聲電影崛起慢慢取代了無聲電影,而《M就是兇手》則非常好地將無聲電影轉變成有聲電影的特點,用各個老練的手法強力表達聲音的重要性。

其中貫穿整部片最重要的聲音,自然是兇手的口哨聲。

雖然不管是劇情論述還是分類,該片毫無疑問都是懸疑推理,但劇中的推理成分少得可憐,追查案件的曲折主要也並未放在“誰是兇手”上。兇手是誰的疑點影片很早便給出提示,那就是聲音。兇手在開場與小女孩對話並沒有露面,我們只聽到他與被害者之間的談話,之後兇手帶著女孩買氣球,嘴中吹著代表性的口哨聲;而販賣氣球的老人被設計成盲人,他的立場和我們觀眾最為接近,因為比起面貌,我們更先知道兇手的情報就是這個標誌的聲音。當賣氣球的小販聽到相同的口哨聲,我們也能和他一樣確認眼前的男人就是兇手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4042.png

表現主義這詞大家都有所耳聞,簡易的說演員和布景的意義不在表面,而是用來傳達氣氛、表達內情感。大部分的表現主義內容都充斥宿命瘋狂、恐懼扭曲。電影裡警察展開地毯式搜索工作,我們便能看見城市的全貌:街道空曠淒涼,酒館人群吵雜、杯盤狼藉……都象徵罪惡與失衡的世界;罪犯隱蔽,人們互相猜測,警察高層承受不住民論將矛頭一個個往下也是人類齷齪的表現。

那藉由這些觀點,我們是不是也能猜出電影想要塑造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。

 

黑幫的立場

人們因為兇手遲遲不落網,整個城市陷入焦慮。儘管人民不斷指責,給警察施壓,警方做出的行動也只有極端式的搜查,造成的結果不只沒有離兇手更進一步,反而連普通人民的生活一同破壞,把整個城市又弄得更烏煙瘴氣。

20210329182121fVFxxe.jpg

這時候黑幫分子主動提出要參與搜查活動,親自捉拿兇手,就算是因為他們的利益被侵犯而非大義,不過他們的效率確實比警方要快得多,而且所用方法比警方也要更有腦子——聚集乞丐給他們每個人劃分看管區域,追捕兇手時採取的多人跟蹤,和最代表的在兇手身上留下「M」的記號等等……

在《M就是兇手》中,黑社會追捕兇手的行為以另一種形式發洩了人民的憤怒,包含大樓圍剿時他們採取最快速的方式,工作分明又善於合作,畢竟這個立場要是換成警察不難想像又會是多長時間的拉鋸戰。

黑社會和警察其實只有一線之隔。

如果你用表現主義的思想去看,就能發現電影裡有許多兩方不斷切換的場景,他們互動的方式極其相似。

screenshot_20220307_083000.png

screenshot_20220307_082951.png

▲上圖為警察,下圖為黑幫,單看影像根本辨別不出黑白兩方

只是對於罪犯的應對上有著明顯的差別——黑幫以暴制暴;法律號稱「絕對公平」。

 

犯罪的精神和道德道

對於罪犯在犯案時的精神狀態,他是否有意去犯罪抑或被集並迫使並非本意,直到現在都是大眾輿論爭吵的焦點。

「M」被人民私自逼供道出自己有精神上的疾病,辯護律師辯說了——「沒有人能殺一個不能為他行為負責的人。」

screenshot_20220307_082931.png

注意看,這個辯護律師和希特勒非常神似,已經可以從側面證實導演的觀點。

的確,精神疾病不是我們可以選擇,對於他們,比起憎恨我們更該對他們投以關懷和包容。可是就犯罪,設身處地去想,真的可以做到對兇手釋懷原諒嗎?

套句《讓子彈飛》的台詞:「你現在還抽著菸、說著話,可是六子、老二、師爺、夫人……我再也聽不到他們聲音了,而且永遠也聽不到。」

犯罪可以因為精神疾病而得到寬恕,他們僅僅失去短暫的自由,且是生活條件完善的治療,甚至還可能因為表現良好提早出來。當他們改名換姓重回社會,獲得嶄新的人生,被罪犯傷害的家屬、朋友、戀人呢?他們再也聽不到已失去的人的聲音了。

司法可以因為犯罪者的動機是疾病壓迫並非道德給予機會,那被害人的親屬又從司法道德上獲得什麼了?審判的那段戲有人認為冗長了些,對白又相當大量真的會有些坐立難安,不過此段戲對人性根本的罪惡探討卻發揮得很好。有人認為「M」罪不可赦,也有人認為他該接受治療,雙方各執一詞……這不就是我們人類真實的寫照嗎?

到底對一個精神疾病的犯人該不該用死刑?我們確實該重新思考。

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精神病不是殺人執照。

 

貌岸然的司法

為什麼黑幫的立場會變得曖昧不明?為什麼精神病患的犯罪變成議論爭吵?

其實一切的根源要說是司法的虛偽也不為過。

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」這句話本身沒有錯,不過真正要執行公平就是難上加難。「M」在接受人民審訊時說自己想要被交給警察,接受法律制裁,間接性暗示觀眾如果是司法系統,「M」則有一絲曙光,面對對他咬牙切齒的群眾,他深知自己得到的只有絕望。換句話說,在法律天平上,「M」犯下了那多令人髮指的案件仍有機會可以得到赦免嗎?

說回上面提到的精神疾病。

如果犯人因為疾病得到重新做人的機會是公平,那被害者的家屬他們的正義公平在哪?以命換命是正確的嗎?法律存在是為了不給犯人判罪嗎?導演將這幾項問題丟給我們。

很顯然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。但是司法系統的漏洞顯而易見。

人類是理性與感性並存的生物,而感性絕對大於理性部分,就算法律揚張著理性的那面,卻沒辦法阻止人依然用情感去左右思考。律師如何用言詞去塑造當事人的形象,詆毀被害人,影響陪審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?定罪之後罪犯也有機會可以重新上訴,新的審理結果也足以推翻先前的定罪。況且現在還有了法律追溯期與廢除死刑、青少年保護法等等條例……這樣看起來罪犯受到的保障似乎比一般人民要來得完善。

 

 

《M就是兇手》的偉大之處在於跨時代的拍攝手法以及電影背後的理念。上述說的司法是否公正、患有疾病的犯人是否應該判刑、黑幫與警察根本是一丘之貉,這些論點現在我們確實可以隨時放在口邊講,但在那個年代簡直是大膽的嘗試。

電影呈現出來一環又扣著一環,每個論點都清楚影響另一個論點.有評論說佛里茲.朗對人類的評價是極低的,我是不曉得正不正確啦,然而至少從這部電影裡,的確挖掘了人類的醜陋和道德的扭曲。

那說了這麼多,最後有一點是電影也是導演最想傳達給我們的——一個擁有正確答案的問題答案——也在影片的結尾以句點方式重重落下——「不管法律怎麼公正,失去的孩子也不會回來,要看好自己的孩子。」

危險無時無刻都在身邊、請做好警惕。

 

 

 

好了,我們是巴黎可麗餅和挪威燻鮭魚,這部鮮少有人知道的老片,希望能透過這次的介紹讓更多人有所了解。

喜歡的人也不妨幫我們把文章轉發出去,拜託拜託~~下次再見囉!

arrow
arrow

    巴黎可麗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